8000年会宁、靖远:从诗词歌赋看陇右和平之肇起

8000年会宁、靖远:从诗词歌赋看陇右和平之肇起

这些诗词,乍看起来很有气势,但是所指无非是河西而非陇右地区,而且全部都是边塞诗,即创作于战争的前沿。边塞 特指边疆地区的要塞,如山海关、嘉峪关等边塞地名,嘉峪关就是河西边塞的代表地区。

文化尤其诗歌的缺失离不开战乱与饥荒。诗歌歌颂的一般是和平盛世,也只能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邀约赏月、对酒当歌、吟诗作赋,在战乱频仍、逃荒保命的环境下不可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。

三、宋元时期

宋元时期白银境内战乱频仍,建置频繁变化,时属吐蕃、时属西夏、时属蒙古汗国。

北宋初年,市境仍为吐蕃所据。 宋雍熙二年(985 年),党项族李继迁破会州,焚毁城郭。明道元年(1032 年),西夏兵南下,吐蕃败走,市境悉为西夏属地。元丰四年(1082 年),宋五路大军攻夏,境内为宋、西夏争战的前沿阵地。

南宋建炎四年(1130 年),会州为金所据有。市境黄河以东属金,黄河以西隶西夏。兴定四年(1220 年),西夏重新占领会州。元光二年(1223 年),金将郭虾蟆攻取会州。正大四年(1227 年),蒙古军南下灭西夏,破西宁州。蒙古窝阔台汗八年(1236 年),蒙古军破会州城,市境悉为蒙古汗国属地。宋宁宗嘉定十三年(1220年),会州陷于西夏,时白银境内之三县两区皆归西夏。西夏被灭后,白银境内区县属蒙古族所辖。 宋哀宗正大四年(1227年),蒙古兵攻入西夏境,西夏亡,会州黄河以西遂为蒙古族属地,等等,不一而足。

近几年,会宁南部发现过一些宋金时期的墓葬,说明这些地方在宋金时期曾偏安于一隅,但是并不代表大面积的和平安宁。

很明显,这一时期,陇右地区及白银市、会宁县、靖远县一带文化现象奇缺,诗词歌赋难寻,就是因为缺少文化教育、缺少文人雅士、没有和平安宁环境所致。

宋代郭虾蟆古城

三、明代

纵观历史脉络,明朝是会宁、靖远等白银市境和平安宁肇起的时期。明朝,陇右地区及白银市、会宁县、靖远县一带战乱较少,教育兴起,文化发达,骚人墨客极尽吟诗作赋之能事,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大餐。

如像:明代科举制度的实施就是和平肇起的第一类明显例证。明代,会宁出了3个文进士:曹铭、张勋、栗在庭,曹铭还是翰林。出了18个文举人、116个贡生、1个武解元。靖远出了4位武进士:赵率教、房加宠、焦光作、冯凌汉。出了2个文举人,7个武举人,102个贡生。

明清时期白银市考取进士、举人226人,其中文武进士55人,文武举人171人,翰林5人。考取拔贡411人,其中会宁391人,靖远20人。 在靖远任过职的进士56人。总计691人。

科举制度为陇右及其会宁、靖远培养了大批进士、举人、贡生等文人学士,为后来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教育发展必然是和平安宁的产物。

明代,会宁、靖远等地也有很多军事人物,如房贵 、路贵、陈善 、霍忠、李文华、窦尔长等,多为靖虏卫人,或在军中任职,或负责过局部战斗,皆未在陇右参与或指挥过大的战役,抑或长期为战乱而奔波。并不能说明本地就是战乱地区。倒是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,教育培养了很多武举人、武进士等。

再如像:碑刻、驿站等是这一地区和平肇起的第二类例证。

碑刻是明代陇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会宁已发现26通,其中教育类7通,教育事业在明代雏形凸显。明清时期,白银的碑刻已发现的有400多通,特别有诰赠(以皇帝的 诰命追赠封号)圣旨碑、公益碑刻、名人墓碑、教育类碑记、德教碑(学生为老师立碑)、寺庙碑刻、钟楼会馆碑刻,以及皇帝表达皇恩、宣示百官的“奉天承运,皇帝制曰”碑刻等等,无不全面反映了明代以来清代、民国时期白银的和平安宁景象。

明嘉靖·重修迥龙寺记碑(1555年),现存会宁县头寨镇共丰村迥龙寺内

驿站也是明代的产物。有保宁驿、郭城驿、青江驿、甘沟驿和翟家所递运所,以及三里铺、七里铺、十里铺、窝铺等驿铺。青江驿号称“巩郡首驿”,即甘肃第一驿站。

还如像:明代肇修靖远钟鼓楼、明初肇修会宁县城等,是这一地区和平肇起的第三类例证。就是说靠近战争前沿的会州治城、祖厉县治城等到了明朝,无需置于前沿督战之地,而是开始后撤南移。处于战场和战争争夺之地的靖远古城也开始修建钟鼓楼等,都是和平安宁、社会治理的证据。

特别如像:诗词歌赋的大量出现是这一地区和平肇起最重要的例证。

明代,陇右地区诗词创作出现了两个特征:

第一是量大。即大量的创作作品出现。

第二是品精,即可以精心推敲,创作出精品。

特别的出现了《靖远八景》、《会宁八景》等(本来还有大量的作品,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举例),甚至于保留了大量书画作品,如此等等,若非和平环境是根本做不到的。

《靖远八景》之“乌兰耸翠”、“雪岭堆银”、“屈吴春嶂”、“法泉地灵”、“月河晚照”、“大浪天险”、“中流砥柱”、“祖厉秋风”诗(诗略),就是明代 靖虏卫人路升所作。

其“月河晚照”还有明代河南孟津人梁许,时任靖虏卫兵粮道,有诗赞美:

天机织出赤城霞,发彩腾光万树花。

几缕纷纷明远岫,余辉晚送夕阳斜。

其“中流砥柱”还有 明代人邢玠题诗之赞:

卫西北五里黄河中,石峰危出,丹壁峻屹,独立千仞,峭是方正,形如圭玉,洪波巨涛,激触分流,喷珠漱玉,雷鸣鼓噪,真奇观也。

屹立中流几万年,嶙峋怎肯受秦鞭。

娲皇留此非无意,为挽狂澜不补天。

又诗云:

狂澜震荡自优游,仿佛云间结蜃楼。

一柱擎天真独立,两山排闼更遭周。

根蟠下土坤维固,势拔中流地脉浮。

极目纵观应不厌,百年能得几经游。

《会宁八景》,明正德年间( 1506——1521年)),会宁教谕张才(浙江人)作诗一首以概括:

万寿钟鸣午夜晓,连城堞照夕阳天。

屈吴挂日岚光霁,桃岭舒花翠色艳。

云暗雪飞山积玉,月明硝映岸堆铅。

黑池龙喷灵湫雨,春水时添九窍泉。

明代成化七年(1471年),辛卯科会宁举人张拱端(正统四年,1439年,己未科进士张勋之子)作“万寿晨钟”、“雪山积玉”、“黑池灵湫”、“硝岸堆银”、“九泉春水”、“连城夕照”、“屈吴晴岚”、“桃花艳岭”七律八首(诗略)。

明代过境会宁留有诗词的外埠诗人有:赵完璧、栗奎、杨旦、陈卿、松霖、朱应登、张佳胤、石圻、杨美益、郑居贞、江源等。

本土诗人有:陈联壁、王贤、参政张衍庆、王景、参政范辂、太学士翟銮、教谕张才等。

靖远县,明代的碑文,清康熙《重纂靖远卫志》中收录了28篇,其中以记载筑城修堡及历史沿革等内容的文字为最多。首先是《建设靖远卫碑记》、《建设打剌赤堡碑记》、《建设干盐池堡碑记》、《建设永安堡碑记》等7篇碑记,分别为工部侍郎罗汝敬、兵备副使杨冕、户部主事杨恩等视察边境的高级官员所撰。其次是建设学宫、重修文庙的碑记,共有三篇,对靖虏卫创建学宫、崇文兴教的情况作了详尽地记载。

管律所撰《守备题名记》,是将靖远卫的建置沿革记述得比较整齐详细的一篇。王学谟撰写的《参将题名记》,则是记述靖虏卫参将刘齐等人的功德碑文。刘龙的《改修祖厉河碑记》,记载了明中叶时卫城的位置、祖厉河的流向及汇入黄河的地理形势等内容,对当时祖厉河给卫城居民造成的威胁,以及路瑛首倡改修祖厉河道的历史真实地记录了下来。卫贡生王之升的《监督吕公开田碑记》则是对吕恒首创开挖三滩黄渠,引水灌田以济百姓之功业的记颂。这些碑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,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。

从靖远明代的碑记可以得知,白银市境内文学创作在明代日渐兴盛,无疑是和平安宁的产物。

明代,吟咏过靖远的文人雅士也很多,如像兵部尚书彭泽、陕西巡抚马文升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、三边总督杨守礼、总督石茂华、总督高文荐、靖虏卫兵粮道田汝颖、兵粮道少卿邢玠,以及本土诗人靖虏卫贡士王龙山、栗奎、路升等。

路升的创作很多,如《咏靖远八景诗》、《会川秀色》、《乌兰别意》、《大帽神壁》、《北岭灵云》等。

陇上,明代诗人更多,著名的有:何贤、张潜、金銮、杨恩、潘光祖、王予望、吴镇、胡缵宗等。

如此等等,无不反应了陇右地区包括白银市境内会宁、靖远等地从明朝开始的和平安宁景象。

由于明代和平安宁的肇起和所奠定的基础,到了清代,无论科举制度,还是诗词歌赋、碑刻志记等则更是大量出现,以至于到了民国时期仍然有西南联大、黄埔军校等著名大学相继出现,教育受到高度重视,文人雅士、志士仁人等受到高度尊重等。

(欢迎举证严密的不同观点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穿越筛选

穿越筛选

📅 07-12 👁️ 5272
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?

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?

📅 10-03 👁️ 140
穿越火线大区合并列表

穿越火线大区合并列表

📅 10-02 👁️ 6545